山东聊城师范学院王庆功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是研究报告《我国主要棉产区棉花生产与流通的现状及对策》。这项成果通过对黄河流域棉产区的调查,分析了影响我国棉花生产与流通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确保我国棉花生产稳定增长的战略对策。
这项成果指出,进入90年代以来,冀、鲁、豫三省棉花生产急剧滑坡。造成棉花生产滑坡的原因包括体制性和非体制性两个方面。非体制性原因主要包括植棉利益比较低,棉农收益下降,自然灾害严重,植棉环境恶化,农业投入不足等。体制性原因主要包括生产体制和流通体制两个方面。生产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土地经营规模狭小,棉田分散。2、土地产权关系不明确,土地经营权变动频繁。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迟缓,不能为棉农提供及时、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流通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棉花价格调整失当,造成棉花生产的波动。2、供销社垄断经营,侵害棉农利益。3、棉花产、供、销体制不顺,造成了棉花流通领域的混乱。4、棉花统购调拨制度割裂了棉花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直接联系,特别是对棉花产销的区际利益关系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这项成果认为,确保我国棉花稳定增产需采取如下对策。
一、保护棉农利益,确保棉农有利可图,调动农民植棉的积极性。1、要合理调整棉花收购价格,保证种棉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2、要从宏观上调控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幅度,抑制农用生产资源价格的过快上升。3、建立棉花风险基金,同时在棉花市场交易中引进期货机制,加大棉农生产经营的保险系数。4、建立棉花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
二、加大棉花生产投入,搞好棉花生产基地建设。1、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基本建设资金、信贷资金中用于农业的比重。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投入机制,保证正常的资金来源。强化农业投入资金的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防止国家用于发展棉花生产的资金被截留、挪用和浪费。稳定农村土地政策,吸引农户加大对棉田进行中长期投资,避免农户进行粗放式经营等短期行为。2、建立棉花生产基地,实行规模种植,并建立一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棉花生产基地。同时,要逐步扩大植棉农户棉花生产规模,搞好适度规模经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三、大力推广植棉新技术,攻克棉铃虫灾害,解除棉农的后顾之忧。1、加大科技投入,健全植棉技术扩大体系。2、减轻病虫灾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预防。
四、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理顺产供销关系。改革棉花流通体制应从塑造棉花经营的市场主体入手,以棉花价格改革为核心,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棉花交易市场体系。1、改革棉花调拨制度。建立以市场为中介的棉花生产者与需求者的直接联系,使棉花产区和销区形成合理的区际利益关系。在互惠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棉花主产区与加工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合。2、转换供销社经营机制,逐步塑造多元棉花经营市场主体。要恢复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体制上的合作性。加强系统联合,密切系统内各企业的经济关系,组建棉花流通企业集团,减少竞争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其棉花经营的主渠道作用。要逐步打破供销社独家垄断经营棉花的局面,塑造多元棉花经营市场主体,实行平等竞争。3、改革棉花价格体系,建立新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保留定购数量,适度放开购销价格,即实行“定量不定价”。国家要对国内外棉花市场需求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年度棉花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并向棉农发布预测下一年度棉花收购的参考价格,为棉农植棉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与棉农签订下一年度的棉花购销合同,只规定收购数量,不规定收购价格。在新棉上市时,国家可根据棉花供求状况,在“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区间内,确定阶段性棉花收购价格,以鼓励棉农尽快把棉花出售给国家。第二步,取消定购数量,进一步放开棉花收购价格。取消棉花定购数量之后,国家仍要公布下一年度棉花收购的“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但这时国家不再确定棉花收购价格,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棉花供求状况,确定阶段性收购价格。4、建立规范化的棉花三级市场体系。一是国家级棉花批发市场。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棉花的进出口业务,协调省际间的棉花交易,对全国的棉花交易实施宏观调控。国家级棉花批发市场宜建立在棉花主产区的中心城市,以减少中间环节,数量不宜过多。二是省一级区域性的棉花批发市场。主要进行省际之间和本省各地区间的棉花交易活动。三是建立以地(市)棉花主产区为依托的棉花初级交易市场。初级交易市场以现货交易(签订购销合同)为主,并和省级区域性交易市场以及全国性交易市场接轨。棉花交易市场建设必须搞好规划,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避免重复建设。